林夕:一个华语歌坛必不可少的名字
2005-07-01 10:34 来源:TOM音乐 作者:崔恕
从内地到港台,从上世纪到今天,放眼整个华语歌坛,林夕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名字,仅就歌词这一项,他是名副其实的第一。
欣赏方文山和李焯雄
林夕拉开自己的手提包寻找名片的时候,我注意到他手提包里的东西:一个钱夹,一盒白色的不知道什么牌子的香烟,一包纸巾,一本记事薄,还有一本简体版的“北岛诗集。”他说这是朋友送的,而他自己对诗歌类的书看得也不多。
林夕学中文出身,原本也是诗人,这一点尽人皆知,但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跟诗有关的事情了,自己还是喜欢把文字和音乐结合起来的东西,比如,歌词。
而再读书方面,林夕说自己更乐于去读一些政治经济类的书,对纯文学的书反而不看。自己学文出身,要多看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,多看不同类的书,对世界观突破。
林夕尚且如此用功,我不禁联想到内地众多不学无术的所谓填词人们,难怪他们没有好的作品了。
谈到国语歌词的境况时,林夕说出了两个名字:方文山和李焯雄。他觉得他们是新一代的词人中做得比较成功,而对于内地的填词人,他一无所知。不知为何,我竟然有一点羞愧。
林夕盛赞方文山的概念很好,文字很漂亮,但是他坦言自己很期待方文山能些一首没有概念的真正情歌。在谈到李焯雄时,他说“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很大的量,并且都能很高的水准,要给他们时间。”
对于新词人在填词时刻意逃避韵脚的状况,林夕说自己还是喜欢押韵的填词方式,因为押韵比较好唱。除非为创新而创新,否则自己不会在自己作品中滥用韵脚的。
我也受到过李宗盛的影响
林夕应该算是香港词人中的国语歌词第一人,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。他对国语歌词的见解,与别人略有不同。大家都认为粤语歌词很难写,因为规则太多。但是他不这么看。
林夕说目前国语歌词占自己歌词总产量的1/3,“国语歌是很难填的,不是因为国语的规律,恰恰因为没有规律,要求不是那么绝对,填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,越是这样,要做到唱得上口,唱得容易就越难。”
林夕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这在香港音乐人里是非常少见的,这大概与他填国语词时能够天衣无缝不无关系。他说自己之所以对国语认识颇深,主要是因为91 年之后帮罗大佑创办音乐工厂,当时林夕任音乐工厂总经理,经常往来与台湾香港之间,经常跟台湾滚石的人密切接触,包括很多歌手、乐手和工作人员都是台湾的,这让他融入了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环境。后来在同样是来自香港的黄耀明推出第一张国语专辑时,他不但担任了大多数歌词的填写工作,并且还为黄耀明担任配唱制作人。
笔者告诉林夕,“现在内地很多填词人填国语词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你的影响,字里行间都有你的痕迹。”
林夕说,“这很正常,我刚刚开始填国语词的时候也受到李宗盛的影响,让自己在歌词里讲道理,后来才慢慢有了自己的风格。”
怀念音乐工厂时代
林夕说自己2004年的产量并不多,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大环境不好,发唱片基本上是发一张亏一张,所以唱片公司会把时间拉长一点,只有最红的歌手才可以一年发两张。
另外也因为自己之前的填词工作排得太满,让自己的时间管理得不好,最近在时间上没那么严格,也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推一些。他说自己现在填得多了,希望每一首都有新的想法,这就需要时间去培养,写成功的商业情歌没有难度,但是从情歌中看到道理,从而提升听者的想法则需要长期消化。
林夕说自己觉得最幸福的是音乐工厂时代,因为那个时候自己可以写的题材很宽阔。“现在则没有唱片公司找我这样做,大家要的都是主流的情歌。”自己近期比较满意的作品是给黄耀明的《翡翠剧场》,这首歌中设计了ABC三个角色,讲述了香港电视剧的影响。
“现在香港乐坛比较难产生很流行的歌,2004年,没有什么歌真的很红。”笔者告诉林夕其实2004年内地最红的一首歌实际上是一首林夕发表于2003年的《十年》,他说那首歌的旋律特别好听,给了自己很大的空间。
林夕表示近年来香港新词人出现的频率慢了一点,主要的创作仍然在林夕黄伟文几个人身上,他近期比较看好新人林若宁,杨千女华的《悲歌之王》梁汉文的《八里公路》都出自他的手笔。
林夕说对内地的歌曲写得不多,无论环境多么差,自己都会把事业的重心放在香港,“我对香港有感情”,他说。
编辑:fang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